找到相关内容337篇,用时7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一念三千性具善恶

    统称“佛性”、“佛性”(正、了、缘因)皆具性德善和性德恶。正佛性是众生本具不改不坏的中正觉性,也是众生能成佛的主要依据。由于它超越了世间的实相,简称之为“性”。缘因佛性是功德,庄严正,使正佛性生起胜缘。了佛性是智慧,开显正,使正佛性生起胜缘。   它们是空、假、中谛。三千即空了佛性;三千即假缘因佛性;三千即中正佛性;佛性是处于位的称谓,成报果时即为法身、解脱、般若、...

    胡春业

    |善恶|人性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10/17192218332.html
  • 十二缘起

    的正见。   (2)行(sam%skara,san%khara^)︰即身、语、意三行,亦称业。行乃无知无明而产生错误的身、语、意业。此行,不只是指错误的行为,也包含行为余力的习惯力。不管我们的...、邪淫,或妄语、恶口、两舌、绮语等身语业,均可涵盖于‘取’之中。   (10)有(bhava)︰即存在。或注释为欲有、色有、无色有有。广义的说,有是现象的存在,与行、有为一样,意指一切的存在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51455196.html
  • 谈谈佛教神秘——答“大悲咒”

    精神上的痛苦,此谓苦谛;痛苦来源于情欲,即集谛;只有欲念的寂灭才可获得自由,此谓灭谛;欲念可以通过正道而寂灭,导向涅槃,此谓道谛。佛教宣扬六果、六道轮回,"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。"佛教之后,回教(即...设定的,谓曰"佛.包括那个神所具有的本事.要从意识控制的人到意识的意识控制的人的过程.要自己抛弃自我,很难.所以就有了各种想也没有想过的方法来强化思想.为人的思想力是有限的,必须通过外在的事物来催化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45156952.html
  • 往生净土的资粮--济群法师

    当作至理名言,假若每个人都一句阿弥陀佛,三藏十二部留给他人悟,那么佛法的弘扬,也许随着净土法门的弘扬,就宣告结束了。 真正净土法门的修行,也很重视经教的学习。像《净土经》里的《观经》,说到净业,...规范,从身语意业全面地检讨自己。 持戒的另一个内容是正命。命,是谋生的手段,对于一般没有学佛的人来说,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都是可以的,都属于正当的。有些人从事违法的职业,如谋财害命、贩毒、经营一些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373279682.html
  • 能生烦恼的六个

         以上六当中,第一所依(随眠)、第二所缘(境界现前)、第六非理作意,这者是主因,不可缺少。《集论》以及《俱舍论》都这样宣说。《俱舍论》说:“由具尚未断随眠,境住非理之作意,此中生烦恼。”而这当中,又以非理作意最为主要。在未生起空性智慧之前,无法根除烦恼种子,由于因缘力,也无法避免出现所缘境,因此,遮止非理作意就显得极其重要,修行的进步也体现在能否安住在如理作意上。    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81354720.html
  • 略谈《十二因缘》

    造成未来世生死种子,必定招感三界二十五有果报,故称为有。爱至有支,乃现在世之。约道,爱取二支属惑道摄。有支属业道摄。   十一, 生。生指现在世所造善恶之业,必定在四生,   六道中受生。体即五蕴果报色身,由依现在爱取有支为,又引起未来世四生六道中受生,故称为生。   十二, 老死。老死乃指此五蕴色身,业果灭时,身   体变坏及至命终,故称老死。生老二支,乃未来世二果。约道,属苦道所摄...

    张秉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21056779.html
  • 天台观心诵经法

    分明,名为般若。是名六波罗蜜具足。   自行此法名之为实,传授外人名之为权。若从生至老,一生已办,以此成功德,于无始心名为正种子;若有心观名为了;高座四众说授因缘名为因缘;具足。若观未明,但是...相应,则具无上功德。   此外,观心诵经法的自行化他修法还具足其他权实、佛性、性修、种智、大涅槃、第一义空平等大慧等功德。具足此类功德,是名“念经正观”,“三世诸佛无不从此而生”。可见修习此法功德之...

    心 皓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41058771.html
  • 无情有性论初探

    、福德緣屬於脩成,則可說佛性非無情。而實教所明異此,衆生心中本有正佛種,本有了佛種,本有緣佛種,“本自有之,非適今也”。以無始來,唯有煩惱業苦,故此全是理性。此理性元徧一切,性既徧,達性成脩,脩亦徧,是知之體本來周徧。由了未曾發心,緣未曾加行,故性緣了同名正。佛示衆生本有此具之正佛性,盡虛空、徧法界,如此則“安棄墙壁瓦石等耶”。從此可知,經中佛寄方便權教,“說...

    礼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72460663.html
  • 传灯大师的“真如不变十界冥伏门”初探

    ,依报国土。十界假名,毫无亏欠。”[14]从这一段里,可以看到传灯大师对“本觉”的定义做了充分的说明,指出了“本觉”的常住法身相,性具十界的特点。他又从涅槃佛性上的正法身德、了般若德、缘因解脱...就是照亮一室的百千之“灯”。“真如”以它的“不变之体”去随缘于十界“染净之用”,随顺众生性善性恶的现象,获得不同的果报。传灯大师说:“而此十界善恶,既居于一性之中,即之弥分,派之常合。《华严经》称为...

    黄夏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04260865.html
  • 从“缘起论”看佛教的“无我”思想

    已达到相当程度,但仍然以触觉为主。自此,生命便开始与外部世界产生接触。由于与外界的接触,从而产生了苦、乐、不苦不乐等感受。此为第五阶?quot;受"。上述五个阶段称为"前世五果"。现世的第一阶段"...而于未来结更多的果实。未来两个阶段为?quot;生"和"老死"。从现世来看,"生"和"老死"则可称之为"果"。   我们知道,"十二因缘"中每一环节的生起,都是由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的作用而决定...

    成建华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0191525.html